第七章 防治|http://www.achinamr.org| 医学书籍 |
| 医学书籍>>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防治

第七章 防治
www.chinamr.org 2002-12-5 华夏盲人网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提出了许多
“治未病”的方法。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在预防方面为祖国医学增加了丰富的内容。所谓“治未
病”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就在是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个方
面。因此,“治未病”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此外,药物可以治病,药物和人工免疫也有很好的
预防效果,不可轻视。
(一)调养身体,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
正气的强弱,取决于体质和精神状况两个方面,因此要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就必须增强体质,
调摄精神。体质虽然由先天决定,但通过后天适当的锻炼,饮食调养,可以改变。要增强体质,还可
以从这两方面考虑。
1.增强体质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脉流通,使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
发生。如华佗的“五禽戏”,后世的太极拳、八段锦,以及现在人们经常参加的各种体育运动等,都
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好方法,规律的生活起居,能使人们顺应自然的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合
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与人体的体质关系密切,不注意饮食,就会影响
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利于体质的增强。
2.调养精神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的,强烈的,或反复持
久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而说明调摄精神情志在增强抗邪能力,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防止病邪的侵害,在防病方面非常重要,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
水源和食物污染等,都是避免病邪致病的有效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在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
中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疫病传染的记载。16世纪或更早一些时间发明的人痘接种法用于预防天花。
此外,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在预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用板蓝根,大青叶预
防流感,茵陈、桅子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措施,但是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
与传变,使疾病治愈于初期阶段,就是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所以比较易治。倘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由表入里,病情由
轻而重,正气受到严重耗损,以致病危笃,难以治疗。因此,既病之后,就要争取时间及早诊治,防
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局部到整体,做到防微杜渐,这是防治的重要原则。
(二)控制传变
所谓传变,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转移变化,又称传化。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只有掌握疾病发生发
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具体的传变规律有外感热
病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传变,以及经络传变;表里
传变等。全面认识和掌握疾病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及时而适当地作出防治措施,从而制止疾病的发
展或恶化。例如《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充实脾。’便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
用之一。又如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热邪伤阴,往往先伤肺胃之阴,然后发展而损及肝肾之阴。据此,
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以养肾
阴的药物,从而防止肾阴耗伤。
第二节 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
方、用药、实施按摩等手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的总则,治
疗方法,是从属于一定治疗法则的具体方法。因此,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治则则是指导治病的总法则。
中医学治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四个方面。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极为复杂,所以疾病的证候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且病情
又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四时气候,地理环境,患者体质等,对病情变化也产生不同影响。因此要善于从
复杂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即“治病求本”;根据正邪斗争所产生的病理变化,采取相应的
措施以扶正祛邪;根据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而调整阴阳;并针对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
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治疗疾病时必须要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也是辩证
论治的根本原则。
疾病的标与本都是相对而言的,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如
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
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发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继发病为标,等等。
在运用治病求本时,还应掌握“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两种情况。
(-)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分。标急,则先采取
治标的方法,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病较缓,就要寻求病的根本,采取治本的方法,这就是“缓则治
其本”;标本并重,就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1.急则治标
所谓急则治标,就是标病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病人会有很大的痛苦,甚或危及生命,以及影响本
病治疗,而采取首先治标的方法。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
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后再治其本。可见,“急则治其标”不过是对某些证候表现较急的一个临时
措施,但它也是对这些疾病求得最后治本,而在治疗方面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缓则治本
所谓缓则治其本,就是病情较缓,要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在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治疗疾病的
根本原则。例如,阴虚发热咳嗽,阴虚是病因,为本,而发热,咳嗽则是表现的症状,为标。因此,治
疗时就应采取滋阴治本的方法,阴虚得到纠正,而因阴虚所导致的发热,咳嗽也就会自然消失。所以治
本才是对疾病治疗的最后归宿。
3.标本同治
疾病标本俱急,则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例如,气虚病人又复感外邪,气虚不足以战胜邪气,单纯
祛邪又反而有进一步伤正的可能,这时就应采取扶正(治本之气虚)、祛邪(治标之邪气)标本并举的
治疗方法。若在治疗上,不治其标,单治其本,往往不易使标之急得到立刻缓解。反之,不治其本,单
治其标,本不去则标也难减轻,这时就应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而益气解表。
应当指出,标本同治并不等于不分主次的平均对待,而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这样才能
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正治与反治
疾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和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但是,有时也会出
现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一致的情况,所谓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的寒热,补泻,与疾病本质和现象
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
1.正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对疾病所表现出的现象,辨明病变本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不同方法去解决。因其属于逆证候而治的一种治
疗方法,故又称“逆治”。正治是一种针对疾病征象与疾病性质相符而设的治法,即热病见热象,寒病
见寒象,实证见实象,虚证见虚象时,可采用正治法。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2.反治
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征象或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如外感热病在里热极盛时,由于阳盛格
阴,可见四肢厥冷的寒象,此寒是假象,而热盛则是本质,故仍以寒凉去治疗,即用寒性药治之。以方
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某些征象或假象。这种顺从疾病征候而治的方法又称为“从治”。反治,究其实质,
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反治在具体应
用时,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
此对疾病的治疗,就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正气得复而病邪减退,祛除邪气而正气得复。扶正
祛邪也就成为临床治疗的一条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实际上是扶正祛邪法的具体应用。这里“补虚”是指扶助正气,即扶正,“泻实”是
指消除邪气,即祛邪。
扶正,就是采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它治疗法(针灸、按摩等),通过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
具体方法恢复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驱逐病邪。
祛邪,就是采用消除那些外在的或内在的致病因素的药物或其它疗法(针灸、按摩等),通过发汗、
攻下、清解、消导等具体方法,祛除邪气,同时保存正气,使正气恢复。
在运用扶正祛邪这一原则时,要认真分析正邪消长与盛衰的具体情况,根据正邪双方所处的地位,
分别主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把扶正与祛邪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分述扶正祛邪法则的一般运用
规律。
扶正法:适用于正虚甚而邪轻浅,正扶则邪自去。
祛邪法: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邪去则正自复。
先扶正后祛邪法:适用于正气过于虚弱而邪气不甚,若兼以祛邪往往进一步损伤正气,故应先扶正
而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法:适用于邪盛而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若兼用扶正,往往会进一步助邪,故应先
祛邪而后扶正。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兼邪实病证。但在具体运用时,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或以扶正为
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总的原则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所以,调整阴阳也
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
热进退,正邪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泛的意义来
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调和营卫,调整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

Next
Pg.: 1 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