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简史
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作顽强的抗争,在那样的环境下,扭挫伤是经常发生的事,为及时解除这类外伤所造成的痛苦,人类本能地运用抚摩来消痛,而且相互抚摸止痛,正是这些简单的活动,逐步孕育了按摩疗法的最早起源。从人类的活化石——尚处于原始状态下生活的部落氏族的人们遇到外伤或腹部胀痛亦采用按揉抚摩的方式来治疗的场景,更有力地佐证了按摩疗法形成的早期实况。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里记载了从事按摩疗法的医人"拊"及其辅助人员"臭"。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用按摩、针灸等法成功地抢救了郛太子。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灵枢》5篇论及按摩。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了“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内经》还介绍了两种按摩的计具,即九针中的“圆针”和“缇针”。
汉末三国时期,按摩与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形成了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了膏摩。名医华伦曰:“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当膏摩火灸即愈”。他还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时代,按摩在临床治疗中继续发展。一是按摩更为广泛,二是按摩手法也较丰富多样。就膏摩而言,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八)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按摩、爪掐、抓腹、拍打、抄举、掷背,拈脊皮等具体手法,并详尽介绍了这些手法的临床运用。如《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 说:“令卧,枕高一尺许,柱膝,使腹及蹙,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
隋唐时期,按摩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并设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按摩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学术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摩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应用按摩手法整复。二是按摩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唐六典》中载有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并说:“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三是按摩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如《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按摩导引法。四是膏摩盛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囱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治疗范围越来越大,如按摩在妇科催产的应用,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时期,人们对按摩手法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细致。如北宋时期,以政府名义编辑的《圣济总录》中就有专章介绍按摩与导引的有关内容。其书卷四中说:“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 由此可见,人们对按摩作用的认识已较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另外,宋代的导引术还结合了武功锻炼形成多种强身治病的练功法。导引按摩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也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
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按摩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按摩”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是按摩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按摩在其它临床科中应用的特色。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和面;在手法应用上,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并有复式操作法等;在临床治疗中,配合药物,既用药物作介质行操作手法,又用药物内服。此外明代的民间按摩医生比较活跃,《香案犊》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之为摸先生。”当时的按摩专著有《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太医院未设按摩科。但按摩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仍得到了一定发展。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熊应雄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按摩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张振钧的《厘正按摩要术》介绍了“胸腹按诊法”为其他医书所少见。此外,还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郁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其次,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按摩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按摩手法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并提出了手法操作要领。第三是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按摩,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吴尚先所著《理沦骈文》中将按摩、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方法。
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对中医排斥,要消灭中医,尤其是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的按摩医术遭到更为严重摧残。但按摩在民间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是发展为、摩按禅指一的浙江,摩按骨正的方北,摩按科儿的东鲁如,派流术学摩按的色特具各滚法按摩、四指推按摩、山东的武功按摩、川蓉的经穴按摩等。当时的按摩著作主要是继承先贤经验,较有影响的有涂蔚生的《推拿诀微》、陈景岐编的《小儿百科推拿法》、彭慎篡辑的《窍穴图说推拿指南》等。
建国后,按摩学科有了显著发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按摩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58年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医按摩门诊部,通过设科办校,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的后继人才,继承和整理了按摩的学术经验,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培养按摩高级中医师,按摩教学走向正规化。按摩学术气氛日益高涨。1979年7月在上海中医学院举行了“全国第一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至今已召开了五届。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按摩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1984年创办了《按摩与导引》杂志。此外,广大的按摩医师和现代医学的科研工作者合作,对按摩手法、按摩的生理作用、治疗作用原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成就,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按摩手法动力学研究;②按摩镇痛研究;③按摩对内脏功能的影响;④按摩对周围循环的影响。
70年代以后,中国按摩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按摩学者出国讲学、医疗,赢得了国外的好评;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按摩专业人员也来中国学习中医按摩,且人数日益增多。
近代有影响的按摩专著有:上海中医学院俞大方主编的《按摩学》,北京曹锡珍的《中医按摩疗法》,上海金义成编的《小儿推拿》、《中国推拿》,骆竞洪编的《实用中医推拿学》和《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北京按摩医院编写的《中国按摩全书》,李业甫主编的《推拿学》系列丛书,腾为民和成为品主编的《按摩学》系列教材,江苏邵铭熙主编的《实用推拿学》等。
由于按摩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已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都已对此开展了研究工作,古老的按摩疗法,正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