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依据其典型的腕部伸手掌撑地的受伤史及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手法治疗) 施整复手法前先用拇指按压缺盆、极泉、拇指和中指对压内关、外关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亦可在月骨部注射百分之二普鲁卡因八到十毫升局麻,而后施行下列手法使其复位。
背伸过屈推顶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立其伤侧前方,用一手固定其腕部,拇指顶住向掌侧移位的月骨远端,另手握拿拇指除外的其余四个手指,在牵引姿势下,将腕关节极度背伸,使桡骨下端和头状骨的间隙增宽,握腕之手的拇指端用力推顶月骨远端的同时,逐渐将腕关节过度掌屈,月骨脱位即可整复。
(注意事项)
1.月骨脱位经手法整复后,用塑形夹板或短臂石膏,将腕部固定于掌屈三十度到四十度位,1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期间手指应做屈曲及伸直活动,2周后开始作腕部功能锻炼及轻手法按摩治疗,并可辩证使用中药内服及熏洗腕部。
2.腕部舟状骨骨折有明显移位者,应考虑有伴随月骨脱位。月骨脱位按上方手法复位后,舟状骨移位有随之纠正。
3.注意局部保暖,3周内勿用冷水洗手。
五、掌指关节脱位
掌指关节脱位,以向掌侧移位者为最多,以第1和第2掌指关节脱位最常见。
(解剖生理) 每只手有五块掌骨,每块掌骨由底、体、头三部分组成。第1掌骨底的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之间形成鞍状关节,称为拇指腕掌关节,可使拇指作对掌活动;每一掌骨头与近指骨底构成掌指关节。另外,在第1、第2掌指关节的掌面常有一些零星的小籽骨,且勿认为是骨折片的移位。
(病因病理) 掌指关节脱位,多为伸暴力造成,常在跌倒、碰撞时引起掌指关节极度背伸,掌指关节囊撕裂,掌骨头穿过关节囊的破口,经屈肌肌腱的一侧滑向掌侧皮下,指骨基底移位于掌骨头背侧。如关节囊裂口较小,掌骨头象扭扣一样被交锁在其中,造成复位困难。
(临床表现与诊断) 掌指关节脱位,伤处有明显的疼痛、肿胀与畸形,掌侧面凸起,指背塌陷,手指长度缩短,指关节呈屈曲状,功能活动丧失,掌指关节弹性固定于过伸位,可触及移位之骨端。
X线检查可提示脱位的掌骨头和指骨基底部的异常情况。
(手法治疗) 以第1掌指关节脱位为例。
拨伸扳按屈指法 病人取坐位,助手握伤肢腕部固定。术者立于病人对面,用一手拇、食二指捏住伤指末节指骨,顺势拨伸牵引,另手拇指顶住第1节指骨基底向掌侧推按,同时食指抵紧掌骨头掌面向背侧扳,拨与扳按手法同时进行,并逐渐将掌指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脱位即可整复。
若复位困难,可能系因关节囊破口或屈指肌腱将掌骨头嵌住之故,遇此情况,不应强力拨伸扳按,可用轻柔手法摇摆晃动,解脱其嵌夹,再按照上法施术,脱位即可整复。
(注意事项)
1.复位后,将掌指关节用绷带包扎,固定于屈曲位2到3周;也可在手掌中放入纱布绷带一卷,手呈半握拳状,然后用胶布在外面于以固定即可。
2.固定去除后,用药物熏洗,并逐渐活动掌指关节至愈。
六、指间关节脱位
指间关节脱位颇为多见,各手指的近侧或远侧指间关节都可发生。指间关节是由指骨头与邻近指骨基底构成的关节。
(病因病理) 指间关节脱位,可因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当外力使指间关节极度过伸、扭转或由侧方挤压,可造成关节囊撕裂或撕脱,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重者可造成韧带断裂,产生关节脱位,甚至伴有指骨基底小骨片撕脱。脱位的方向,多是远节指骨的近端向背侧脱位,同时可向侧方偏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伤后,指关节呈棱形肿胀、疼痛、屈伸受限制,弹性固定,畸形,局部压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增剧。若侧副韧带断裂,则出现侧方活动。
X线检查可提示有否伴发指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
(手法治疗) 指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与掌指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相同。主要是顺势牵开,推捏凸出的骨端回复原位,轻屈手指即可。脱位整复后,外敷消瘀退肿膏或用胶布固定1到2周,使损伤之组织愈合。固定解除后,用中药熏洗伤指并进行活动锻炼至愈。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