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脂
肪的吸收有淋巴途径和血液途径两种,但以前
者为主。
(四)水分的吸收
水分主要由小肠吸收,大肠可吸收通过小
肠后余下的水分,而在胃中吸收很少。小肠吸
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当小肠吸收其内容物
的任何溶质时,都会使小肠上皮细胞内的渗透压增高,因而水分随之渗入上皮细胞。
(五)无机盐的吸收
一般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胺盐吸收很快;而多价碱性盐类吸收很慢。凡能与钙结
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盐、磷酸盐和草酸盐等,则不能吸收。三价的铁离子不易被吸收,
维生素C可使高价铁还原为两价的亚铁而促进其吸收。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存在,钙盐在酸
性环境下溶解较好,吸收较快。
(六)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以简单的扩散方式被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可能是简单的扩散
方式。吸收维生素K、D和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身)需有胆盐存在。
第六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消化器官的活动能适应机体的需要,这不仅是由于消化器官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而且消化器官的活动与机体其他生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在
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实现的。
一、神经调节
(一)支配消化器官的传出神经及其作用
大部分消化器官受到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
括约肌除外),其中以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
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但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在面神经和吞
咽神经中,远端结肠的副交感神经支配是盆神经。迷走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消化管壁后,首先
与壁内神经丛中的神经细胞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发出节后纤维支配消化管的平滑肌和腺体
(图6-5)。
支配消化器官的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的第5胸节至第3腰节,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下
神经节转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组成神经丛,随血管分布至消化管壁上(图6-6)。
(图6-6)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促进胃肠运动,使其紧张性增强,蠕动加强加快,因而胃的排空
和肠内容物的推进加速;但对括约肌的作用相反,是起抑制作用;此外,还可使胆囊收缩,
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排出,副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其中
胃腺的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均增加,。因而胃液增加,消化力强。副交感神经是
通过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起作用的。因此,能阻断乙酰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颠茄类药物)都
可使胃肠运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可缓解胃肠剧烈收缩引起的腹痛,并引起口干。
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及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降低,蠕动减弱或停止,因而胃的
排空延缓,肠内容物的推进减慢;但对扩约肌的作用相反,能使其紧张性加强;此外,还可
抑制胆囊的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对胃腺仅能使粘液细胞分泌,因而胃液量少。
消化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往往具有每相拮抗的
性质,但在完整机体内,二者又互相协调、配合。例如,当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时,副交感神
经的活动减弱;反之,当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时,则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强。这种不同反应
的配合,需要各级中枢的整合,从而使消化器官的活动能适应机体的需要。
(二)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调节
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神经中枢存在于延髓、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处。当食物刺激消化道
某一部位时,其中的感受器发生兴奋,冲动沿传入神经纤维到达这些中枢,再由中枢发出冲
动,经传出神经纤维至相应的消化道肌肉和腺体,引起其活动的改变。这是神经反射性调节
的基本过程,它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或温度的刺激,作用于口腔各种感受器,能反射性地引起唾液
分泌;食物对胃、肠的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胃、肠的运动和分泌。此外,消化道上部器
官的活动,可影响其下部器官的活动。例如,食物在口腔内咀嚼和吞咽时,可以反射性地引
起胃的容受性舒张,以及胃液、胰液、胆汁的反射性分泌;食物进入胃后,也能反应性地引
起小肠和结肠运动的增强。消化道下部器官的活动也可影响上部器官。例如,回肠和结肠内
容物的推积,可以反射性地减弱胃的运动,使胃排空迟缓;而十二指肠中食糜向下移动,又
可促进胃排空。这些都属于非条件反射。从这里可以看出,消化器官各部分互相影响、配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机能活动过程。
人在进食时或进食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和有关的语言,都能
反射性地引起胃肠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这些则属于条件反射性的调节,它使消化器官的
活动更加协调,并为食物的即将到来作好准备。
二、体液调节
调节消化器官的体液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组胺等。
食物及其分解产物的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可使胃肠粘膜产生多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
液循环来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这些化学物质总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在化学上都是多肽,
分子量在2,000~5,000左右。目前已经确认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一促胰酶素、促
胰液素和抑胃肽四种。
(一)胃泌素
由胃幽门部的“G”细胞和十二指肠上段粘膜分泌。迷走神经冲动以及对幽门部的机械或
化学性刺激(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胃泌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胃腺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而对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较弱。此外,胃泌素还可促进胃窦的运动。
胃泌素能促进胃酸的分泌,但当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的胃酸超过一定浓度时,又可反过来
抑制胃泌素的分泌,使胃酸分泌减少。这是负反馈的自动调节方式,对于调节胃酸水平具有
重要意义。
(二)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
现已明确胆囊收缩素与促胰酶素属同一物质,所以称为“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亦可
简称胆囊收缩素。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及其分解产物作用于小肠上部,可使其粘膜分
泌胆囊收缩素。其主要作用为引起胆囊的收缩,壶腹括约肌舒张,促进胆汁的排放;同时还促
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而对胰液分泌量仅有较弱的作用。
(三)促胰液素
促胰激素是在盐酸和食糜的作用下,由小肠粘膜(主要是小肠上段)释放的一种激素。它
的主要作用是使胰腺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故胰液量大为增加,而酶的浓度却很低。
(四)抑胃肽
食物中的葡萄糖、脂肪等可引起小肠释放抑胃肽。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所
以,吃脂肪多的食物可使胃液分泌减少,消化力降低,胃排空延缓,饱腹感更加持久。
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体液因素中,除胃肠激素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就是组胺。胃腺
区域的粘膜中含有大量组胺,它是一种很强的胃酸分泌刺激物。组胺能刺激胃腺壁细胞,还
能提高壁细胞对其他刺激的敏感性,因而在其他刺激的作用下,壁细胞能更多地分泌盐酸。临
床上可用注射组肤的方法来检查胃分泌盐酸的能力。
原作者:未知
来 源:华夏盲人网
共有104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上篇文章:第五章 呼吸
下篇文章: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