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http://www.achinamr.org| 医学书籍 |
| 医学书籍>>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
www.chinamr.org 2002-12-18 华夏盲人网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各种生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仅将机体各部分的功能联系起
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且还使机体的功能和内外环境统一起来,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
内外环境的变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由其各组成部分紧密配合、
相互协调地活动而完成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单位。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多种多样,但
在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图10-1)。神经元
通过胞体或树突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
的冲动,通过轴突将冲动传给其他神经元或效
应器。轴突(一般称神经纤维)是从神经元胞
体的轴丘伸出的细长突起,它的外面被有神经
膜和髓鞘者,称有髓鞘纤维;有的只有神经膜
而无髓鞘,称无髓鞘纤维。神经纤维的功能是
传导兴奋。
(一)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神经纤维在实现其传导 图10-1 一个典型的运动神经元
功能时,必须保持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性。破 图示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上的突触小体
坏了神纤维的完整性,例如神经被切断,冲动就不能通过断口。若影响了功能上的完整性,即
使在结构上仍保持完整,冲动的传导也会发生障碍。如临床上用普鲁卡因(局部麻醉药)注射
到神经干的周围,神经冲动的传导可被阻止。
2.绝缘性 各种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彼此隔绝的特性,称为绝缘性。因为在一条神经干内
往往既含有感觉纤维,又含有运动纤维,它们均被以神经膜和髓鞘,具有绝缘性能。故许多条
神经纤维同时传导冲动时只沿其本身传导,决不扩展到相邻的纤维,从而使神经调节更具精确性。
3.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与其他细胞相比是不易疲劳的,故可较持久地保持产生和传导
兴奋的能力。
4.双向性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产生兴奋时.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但在正常机体内,神经冲动是按反射弧的一定方向传递的。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髓鞘有无、纤维直径及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无髓鞘比有
髓鞘传导速度慢;直径越大其传导速度越快;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停止传导。
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兴奋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布称为传导。而兴奋由一个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的过程则称为传
递。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两种:一种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即突触传递;另一种是神经
元与效应器之间的兴奋传递,如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接头传递从广义上讲也可视
为突触传递。兴奋传递过程首先是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处,引起某种化学物质的释放,这
种物质称为神经递质。递质再以扩散的方式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诱发其产生电
位变化,最后完成兴奋的传递。
(-)神经肌接头及其兴奋传递
1.神经肌接头 神经肌接
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纤维两
者相接触的部位,又称运动终板。
它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终板
膜)和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运
动神经末梢分支接近肌纤维时,
失去髓鞘,末端膨大形成接头小
体。接头小体面对接头间隙的膜,
称为接头前膜。接头小体的轴浆
中含有线粒体和许多小泡(或称 图10-2 神经肌接头纵切面示意图
囊泡),小泡内含乙酰胆碱(ACh);接头后膜是肌细胞膜的特化部分,又称终板膜。有时它
可规则地向肌细胞内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其意义可能是增加递质的接触面积。接头后膜上存
在乙酰胆碱受体,它能与ACh发生特异性结合。此外,接头后膜上还存在大量的胆碱酯酶,可
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失去活性。接头间隙系指接头前、后膜之间约200A的间隙,它与一般的
细胞间液相沟通(图10-2、10-3)。
2.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 神经
--肌接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和电变
化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即当冲动传至轴突末梢
时,接头前膜因去极化而引起膜上的钙通道开
放,细胞间液中的一部分钙的二价正离子移入
膜内。促使囊泡与前膜接触、融合,然后释放
出Ach。ACh扩散到终极膜,并与该处的受体
结合,形成ACh--受体复合物.它使终极膜
同时对所有小离子(包括钠离子、钾离子、氯
离子等,但以钠离子为主)的通透性都增加,
钠离子透入快而多,钾离子透出慢而少,于是
终板膜产生局部去极化,这一电变化称为终板
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使终板 图10-3 神经肌接头横切面示意图
膜邻近的肌膜产生可扩布的峰电位,沿着肌膜传布,通过兴奋--收缩偶联导致肌肉收缩。
另外,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能使ACh迅速水解破坏。因此,运动神经末梢发生一次动作电位,
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兴奋,产生一次收缩。某些药物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硷等,可与胆碱酯酶
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ACh,或水解得很慢。以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常引起肌
肉痉挛。另一些药物如箭毒等,能与ACh竞争终板膜上受体,阻断ACh的作用,从而影响神经--
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使肌肉松驰。外科手术时,可应用箭毒类药物作为肌肉松驰剂。
(二)突触与突触传递
突触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突触前神经元的
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过程称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与类型 突触的结构与神
经肌接头基本相似,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
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
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面对突触间隙
的膜称为突触前膜。其内侧的轴浆中有较多的
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内贮存有兴奋性递质
或抑制性递质。突触后神经元面对突触间隙的
膜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与相应递质结合
的受体(图10-4)。突触根据轴突接触部位的
不同,主要可分为轴突--树突突触、轴突-- 图10-4 突融结构示意图
胞体突触、轴突--轴突突触三类(图10-5)。根据其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
抑制性突融两种。
2.突触传递过程 也与神经--肌接头
相似,可概述如下:
神经冲动

突触前神经末梢去极化

钙的二价正离子移入突触前膜内
突触小泡中的递质释放到突融间隙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 图10-5 突触类型示意国

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 ↓
突触后膜去极化 突触后膜超极化
↓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PSP) (I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兴奋性突触。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小
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
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使原有的膜电位降低,出现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在抑制性突触。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轴末梢时,引起突触小泡释
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使突触后膜
的兴奋性降低,不易发生扩布性兴奋,故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在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上以及树突上存在着大量突触,其中有的是兴奋性突触,有的是抑
制性突触。当许多冲动同时传至该神经元时,在兴奋性突触处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而在
抑制性突触处则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因此,突触后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则取决于这
些突触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的总和。
第二节 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是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它是指调
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般地讲,调
节某一生命活动的反射中枢,其范围都很广,分
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其中某一起主
导作用的中枢,称基本中枢,其余各部位的作
用是使基本中枢的调节更趋完善。因此,不应
把反射中枢只看成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一局限
的神经元群;而且,即使在同一水平的反射中
枢内,各神经元之间也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
一、中枢内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为数甚多,它们
之间的联系既广泛又复杂,但基本的联系方式 图10-6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
有以下几种(图10-6)。
1.单线式 一个突触前神经
元只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联
系。
2.辐射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
突通过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关
系。
3.聚合式 多个神经元通过
其轴突末梢与一个神经元发生联
系。
4.环路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
突侧支,经过若干中间神经元又返
回与该神经元发生联系。 图10-7 反射中枢的总和现象
突触的传递与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联系方式,是构成中枢兴奋传递种种特征的基础。
二、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递,不同于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其基本原因在于中枢部分兴
奋传递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故反射中枢的兴奋传递比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要复杂
得多。其特征如下:
1.单向传递 冲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
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向传递,这就保证了反射活动有规律地进行。
2.中枢延搁 冲动通过中枢部分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

Next
Pg.: 1 2 3 4 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