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腰背及下肢部

1、脊柱
(位置)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3到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次数)推100到300次;捏3到5次。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临床应用)
(1)脊柱穴属督脉经,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常用主要保健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先天与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捏脊疗法,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本法操作时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以加强疗效。
(2)推脊柱穴自上而下,能清热,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法和推下七节法。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
(1)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证。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它变症。
(2)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泻。
3、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4、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等合用。
5、百虫(血海)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或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
(次数)5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痹。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