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胃蕴热 暑湿、湿热之邪侵犯胃腑,或乳食积滞蕴而化热,以致热气上逆而呕吐。
3、乳食不节 小儿脾胃薄弱,乳食过量,或食油腻不易消化之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胃不受纳,脾失运化,升降失司,胃气不能下行,气逆于上而发呕吐。
(临床表现)
1、胃寒呕吐 呕吐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吐物不化,或为清稀粘液,无酸腐气味,进食稍多也易呕吐。形寒肢冷,肠鸣腹痛,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2、胃热呕吐 食入即吐,吐物恶臭或为黄水,口渴,唇干,身热面赤,烦躁不安,胃脘疼痛或胀闷不适,或伴两胁胀满,大便稀臭或便结不通,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色红或紫。
3、伤乳食吐 呕吐频繁,吐物酸臭,伴有未消化之乳片或食物残渣,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脘腹痞闷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则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不化,泻后痛减,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红紫。
(治疗)
1、寒吐
治则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处方 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三柱,揉中脘。
方义 推天柱和胃降逆,祛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补脾经,揉中脘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2、热吐
治则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推下七节骨。
方义 清脾胃配推天柱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以止呕吐,退六腑加强以上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泄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3、伤食吐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推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以降逆止吐。
六、疳积
疳积,民间俗称奶痨,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疳积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不能生化输布水谷精微,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所致。其它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长期消耗也能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形体消瘦,气血不荣,毛发憔悴,精神萎顿,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食性怪辟等为其特征。严重时,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日益并发其它疾患,造成机体恶性循环,故应及早防治。
(病因病理)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受纳,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受纳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积滞,积久不消,转化为疳。古人有“积久伤脾,延成疳疾”,“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等说法。可见疳积与积滞的关系只是轻重浅深程度的不同而已。
1、乳食伤脾 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恣食肥甘生冷,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指,升降失司,以致乳食壅滞内停,失于运化,乳食之精微不能输布,气血津液无从生化,脏腑、毛发、肌肤失于润养,渐见形体消瘦,气液亏损,终成疳积。
2、母乳不足,喂养失调 母乳不足,未及时增添代乳品,或代乳品里营养物质不够,或断乳后喂养不当,或小儿一时不适应食物喂养而拒食;或挑食、偏食;或多吃香甜零食而影响食欲,以致营养失调而形成疳积。
3、久病体虚 小儿腹泻、痢疾、肠寄生虫病,肺结核等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气血津液的逐渐消耗,致使元气亏虚,气血不荣,乃至形体羸瘦而形成疳积。
(临床表现) 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轻至重发展而成。临床表现分前后两个不同的证候,则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1、前期积滞伤脾 面无华色,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呆少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夜眠不宁,毛发成穗,皮肤干涩,喜怒无常,大便或干或溏,秽腻腥臭,小便混浊,或伴有发热,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弱或滑数。
2、后期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或光白,表情淡漠,毛发憔悴稀疏易脱,精神萎顿,或烦躁啼哭,啼声低沉,夜不安寐,睡眠露睛,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头大颈细,骨瘦如柴,外貌呈小老头样,四肢不温,纳呆,或善饥,或喜食瓜果及异物,甚至出现四肢浮肿,眼干红,伴见夜盲,口糜,或膝软不能立,水泻,尿如米泔,汗出,舌苔淡薄,脉细无力。
(治疗)
1、积滞伤脾
治则 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方义 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治则 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推三关,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温阳助运,理气和血;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积导滞。
若五心烦热,阴液不足者,去推三关,揉外劳宫,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眵泪,隐涩难争者,加清肝经,揉肾经;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隔日一次或没周两次,效果亦好。
七、脱肛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肠的粘膜层或整个直肠壁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症状。多因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所致。
(病因病理)
1、气虚 小儿素来体虚,营养不良;或久泻久痢,正气耗损,气虚下陷,升摄无权而引起。
2、湿热 积于大肠,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大便时努挣而增加腹腔内压力,也可使直肠脱垂。
(临床表现)
1、气虚下陷 每逢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轻者便后能自动回缩复位,重者便后需用手揉托方能复位,严重的脱肛不仅大便时脱出,而且平时啼哭,咳嗽,打喷嚏,用力等使腹内压增加时也会脱出。脱出的直肠色淡红,常有少量粘液。患儿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2、湿热便秘 脱出的直肠色鲜红,有少量鲜红渗出液,口干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干燥,指纹色紫。
(治疗)
1、气虚
治则 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补大肠,推三关,按揉百会,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捏脊补中益气;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涩肠固脱;按揉百会以升阳提气;揉龟尾理肠提肛。
2、实热
治则 清热利湿,理肠通便。
处方 清脾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揉天枢,推下七骨,揉龟尾。
方义 清大肠,揉天枢配退六腑以清理肠腑积热;清脾经,清小肠利湿热;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清热通便;揉龟尾以里肠提肛。
八、肠梗阻
当肠内容物在肠道内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不能顺利通过时,称为肠梗阻。
肠梗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以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无肛门排气为主要症状。一般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粘连、肠套迭、肠扭转、蛔虫团或粪团堵塞、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肿瘤等)和动力性肠梗阻(包括肠麻痹、肠痉挛等)。
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严重者如不及时和正确处理,常危及生命。因此,对本病必须提高警惕,详细观察病情,一旦发生变化,随时准备抢救,以免延误病机,造成不良后果。
本节主要介绍适应于推拿治疗的蛔虫团,粪块堵塞、早期肠套迭等引起的肠梗阻。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是大肠与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大肠与小肠为“转化之府”,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满而不实,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则病。饮食积滞,燥屎内结,蛔虫团阻,或手术后瘀血留滞等原因,影响肠道通降机能均可引起本病。《灵枢.四时气》中有“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的论述。肠道通降机能障碍,气机痞塞不通,不通则出现腹痛;不通,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气体积聚肠内则出现腹胀;不通则肠道不利,不利则闭,故出现不大便,不排气。中医文献所述之“关格”、“肠结”证候及明代《医贯》中:“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即反映了本病的病机、病位情况。由于痞塞不通,胃失和降,滞塞上逆则出现呕吐;瘀血阻滞,伤及肠络,可出现粘液血便。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及无肛门排气是肠梗阻的共有症状。
1、肠套迭 发病突然,呈阵发腹痛,由于幼儿不能自述,表现为突然哭闹,下肢屈曲,面色苍白,出汗,发作一阵后的的间歇期间内幼儿往往又恢复活动或安静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差,嗜睡,面色青白。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此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在发病4到12小时后,往往出现便血或排出粘液样物,腹痛发作后,可在右侧腹部升、横结肠方向触及腊肠形包块。晚期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腹胀发热,甚至休克。
2、蛔虫团性肠梗阻 阵发性腹痛,呕吐,可吐出蛔虫。部分梗阻者肛门仍可排气,腹略胀而软,可触及肿物,肿物可轻度活动,位于脐周围,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细索条养包块,包块性质柔软,揉之可改变形状及部位。
3、粪块堵塞性肠梗阻 腹胀、腹痛,嗳气泛酸,大便秘结不通,腹部可触及粪块。多见于腹腔手术后的患儿。
(治疗)
治则 调理肠道,通滞启闭。
处方 摩腹,揉脐,揉中脘,分推腹阴阳。
方义 本方主要在腹部运用轻软的手法,按摩的方向以患者易于接受为原则,以调理肠道,通滞启闭。
通剧者,可加按压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脾俞、胃俞、大肠俞以及足三里等。
三者之区别及其处方的加减:
肠套迭 逆时针摩腹局部推腹(分推腹阴阳)。
粪块型 推下七节骨。
蛔虫型 摩腹、搓脐、推下七节骨。

Prev |
Pg.: 1 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