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觉器官|http://www.achinamr.org| 医学书籍 |
| 医学书籍>>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九章 感觉器官
www.chinamr.org 2002-12-18 华夏盲人网

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感受器官除包含感受器外,还有一些非神经组织的
附属结构,这些附属结构都是有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
本章主要讨论眼和耳这两个特殊感官的生理。
第一节 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生理意义
感受器根据感受刺激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根
据所在部位又可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两大类。
外感受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送到中枢,能引起主观上清晰的
感觉,并能精确定位,如声、光、触、味等的感受器。这是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基础,也是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内感受器能感受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如颈动
脉窦压力感受器、肺牵张感受器等。来自内感受器的冲动,到达中枢后,往往不引起主观意
识上的感觉,或只产生模糊的感觉,不能精确定位;它们对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维持机
体完整统一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虽有其特殊性,但其功能活动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各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形式,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例如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
受器的这一特性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使机体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
有意义的变化进行精确分析,从而产生精确的反应。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所能感受的刺激形式不同,但无论是机械能、光能、
热能或化学能等刺激形式,通过相应感受器的作用后,都能转换成生物电,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传入中枢,这是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刺激强度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实验证明:刺激强度大,从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频
率高;反之,刺激强度小,则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也低。说明感受器是以不同频率的神经
冲动来反映刺激强度的。至于感受器如何将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转换为不同频率的神经冲
动,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3.感受器的适应 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经一段时间后,传入冲动的频率将逐
渐降低;如果刺激能够引起主观感觉的话,感觉也将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各种感
受器适应现象出现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痛觉感受器就不容易产生适应,而嗅觉、触觉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出现则很快。“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个道理。感受器适应
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觉功能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来完成的,眼是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眼
的结构可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大部分。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所组
成,能够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感光系统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
的视网膜,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并发放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
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一)眼的折光成像
眼折光成像的原理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似,但要复杂得多。因为眼的折光系统不是一
个简单的凸透镜,而是包含角膜、晶状体等折光率不同的折光体,而且它们的曲率也不一致。
为便于理解,通常用简约眼说明眼折光系统的功能(图9一1)。
简约眼假定:空气与眼内容物
是一个简单的界面,眼内容物又象
水一样均匀,折光率为1.33,这样
只需确定几个假定点,即可作出眼
内的成像图。实测结果证明,凡在
眼前6米以外直至无限远处的物 图9-l 简约眼的视网膜物像形成图解
体。由它们发出或反射而来的光线,近于平行,折射后均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倒立的实像。
这表明正常人眼处静息状态不进行调整时,其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至于
本来是倒立的像为什么却被人们看成正立的影像?这是因为视觉已经由大脑皮层作了调整。
这种调整是从婴儿时期起就借助于其它感觉(特别是皮肤感觉)而逐渐形成的。
(二)眼的调节
根据上述眼折光成像原理,人眼处于静息状态时,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光线,经折射后
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可以产生清晰的视觉,通常把眼在静息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最远
之点称为远点。6米以内的物体,由于距离移近,入眼光线由平行变为辐射,经折射后聚集在
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不能清晰成像。然而正常人也能看清,特别是青少年可看清近到眼
前10一15厘米的物体。这是因为随着物体的移近,眼会发生相应的调节反应,使物像总是落在
视网膜上的缘故。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两侧眼球会聚三个方面。
1.晶状体的调节 看近物时主要通过晶状体变凸来进行调节。晶状体形似双凸透镜,是一
个富有弹性的组织,其四周附着于悬韧带上,悬韧带又附着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有睫状肌,
由辐射状及环状两种平滑肌组成,前者受交感神经支配,后者受副交感神经(含动眼神经中)
支配。在看远物或眼处于静息状态时,以交感神经紧张为主,辐射状纤维处于收缩状态,拉紧
悬韧带,使晶状体变扁平,折光力减弱,这时远处物体成像在视膜上。视近物时(6米以内),
物象后移,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受到模糊的物像,反射性的使睫状肌环状纤维收缩,悬韧带放松,
晶状体由于弹性回位而凸起,折光力增强,从而使物像前移。随物体在6米以内的远近不同进行
不同程度的调节,以保证物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把眼
作最大调节所能看清物体最近之点称为近点,把作最大调节所能增加的折光力称为调节力。
眼的调节力大小决定于晶状体的弹性,弹性好调节力也强,反之则弱。由于晶状体的弹
性随年龄的增长而进行性地变小,所以人眼的调节力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近点逐步
远移(表9一1)。年过 40岁,调节力减退加快,形成老视,即通常所说的老花眼,用适宜的凸透
镜可以弥补其调节力的不足而看清近物。
表9一1 不同年龄人正常眼的调节力(以D及近点表示)
2瞳孔的调节 瞳孔由虹膜围成,虹膜内亦有
辐射状和环状两种平滑肌。辐射状肌纤维受交感神
经支配,收缩时瞳孔散大,称为散瞳肌;环状肌纤
维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支配,收缩时瞳孔缩
小,称为缩瞳肌。在生理状态下,有两种情况使瞳
孔改变其大小。一种是物体移近时,与晶状体凸度
增大的同时,瞳孔缩小,这称为瞳孔调节反射或瞳
孔近反射(图 9一2)。另一情况是看强光时瞳孔缩
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调节的意义在于使物像亮度适宜而又不失
真,以形成良好的视觉。
图9-3 眼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图9~4 散光透镜成像特点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的物体向眼前移动时,在出现瞳孔缩小的同时,还可以见到两眼球
一齐向鼻侧聚合,这种现象称为眼球会聚。眼球会聚反应可使物像始终落在两侧视网膜相对称的
点上,形成清晰的单一视觉,否则将出现复观,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三)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通过其折光系统的作用,使来自外界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图9-3)。
折光异常(或层光不正)是指眼球的形态或折光系统发生异常,致使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
上聚焦成像,有近视(图9-3)、远视(图9-3下)和散光(图9一4)三种,其主要原因和矫正
方法见表9-2。
表9一2三种折光异常的比较
二、眼感光系统的功能
眼的感光系统由视网膜构成。射入眼球的光线被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所感受,经换能作用,
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视觉传导通路传人中枢产生视觉。
(-)感光系统及其功能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能感受较亮的光线,但能产生色
觉,而且分辨力较强,可产生精确视觉。它们主要在类似白昼的光线下发挥作用。视杆细胞
对光的敏感性高。能感受弱光,但不能辨别颜色,分辨力也较低,主要在暗光下起作用。因
此,人在光线昏暗时,只能看到物体的粗略轮廓,而且看不清其色彩。
视锥细胞大部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位,黄斑的
中央凹处最为密集,而且这里的视锥细胞较为纤细,
形成最强视力(见下文)。越到视网膜周边部位,视
锥细胞的数量越少。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
周边部位,越近中央数量越少,在中央凹处,则几
乎全无。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聚焦于 图9-5 右眼盲点试验图
此处的光线不能被感受,形成生理性盲点。当右眼注视图中白十字,图移到距眼大约18厘米时,
白色圆形突然消失(图9-5),因为此时白色圆形的像正好落在盲点上。
(1)视网膜的光化学 感光细胞之所以能够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是由于它们含有感
光物质的缘故。感光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分解,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使感光细胞去极化,产生
神经冲动。在感光过程中感光物质于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合成,维持着动态平衡,从而保证在
一定光照下视敏度的正常。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在弱光下即分解,因此视
杆细胞的光敏度较高。
视紫红质分解后生成视黄醛和视蛋白两种物质;在暗的环境中视黄醛和视蛋白又重新结
合形成视紫红质。视黄醛和维生素A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所以维生素A能补足视
黄醛,从而补足视紫红质。当维生素缺乏时,将影响人在暗光下的视敏度,引起夜盲症。
视锥细胞的感光功能也是靠所含感光物质在光作用下分解而实现的,但视锥细胞所含感
光物质对光的敏感度较视紫红质为低。目前对视锥细胞感光的化学过程尚不十分清楚。
(2)色觉与色觉障碍 人的视网膜可分辨波长在400一750纳米之间的约150种以上的颜色。关于
色觉的产生原理,现在广泛采用“三原色学说”。该学说认为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视锥细胞,能分
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称之为感红视锥细胞、感绿视锥细胞和感蓝视锥细胞。不同波长
的光线刺激视网膜时,这三种视锥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因而产生不同的色觉。例如,用红的
单色光线刺激时,感红、感绿、感蓝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为4:1:0,产生红色视觉;用蓝的单色
光线刺激时。三者兴奋程度的比例为4:1:1.8,产生蓝色视觉;当三者兴奋程度的比例为2:8:1时,
则产生绿色视觉。因此,不同颜色的视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关系不同而形成的。

Next
Pg.: 1 2 3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