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施术部位 足踝部。
3.取穴 承山、阳陵泉、绝骨、太溪。
4.施术手法 摩、按、推、动、擦。
5.时间与刺激量 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足踝活血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大鱼际着力抚摩外侧足踝部数十次。慢性者,可加推揉手法。
(2)按压俞穴镇痛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用拇、中指对按承山、条口穴半分钟,拇指按压阳陵泉、绝骨、太溪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动踝推按复位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外踝后缘(腓骨长、短肌腱处),余四指放于内踝,以施固定。另手握拿足趾部,将足极度跖屈内翻,再迅速外翻背伸,手下有肌腱位移感为佳。继之,拇指顺该肌腱推理、按压数遍即可。
慢性者,可用鱼际沿处踝处腓骨长、短肌腱方向施擦法2分钟。
(注意事项)
1.急性滑脱,手法治疗后,踝部软固定,限制活动3到5日,以防止再滑脱。
2.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可配合局部热疗。
(附)外伤性滑囊血肿
外伤性滑囊血肿,均由急性损伤所致。常发生于上肢的肘关节后部、腕关节背面桡侧和下肢的髌上区等部位。
六、肘后滑囊血肿
(病因病理) 肘后血肿的产生,是在肘关节处于过伸和外翻姿势下,手掌撑地跌倒,暴力沿前臂纵轴传至肘部,使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相互撞击,造成肱、桡滑那撕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伤后肘部剧痛、肿胀,肘关节呈半屈曲状,伸、屈活动严重受限制。严重病例,整个手臂运动亦受影响。
2.肘后部尺骨上端桡侧缘的肱、桡关节区正常凹陷消失,并出现一隆起的纵向椭圆形肿块,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3.肘关节伸、屈受限,大多伸直至一百四十五度到一百六十度。屈曲约在九十度左右,增加屈伸幅度时,疼痛明显增剧。
4.尺骨鹰嘴部和肱骨内、外髁均无明显压痛。X线检查,提示骨与关节无异常发现者,即可做出诊断。
(手法治疗)
托肘握腕伸屈法 病人正坐,助手固定其上身。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伤肢腕部,另手托其肘部,两手协同动作,将前臂处旋、过伸肘关节,并迅速地使肘部过屈(手指碰到同侧肩部即可)。在施术手法过程中,可听到肘后血肿被挤破的响声;此时,肿胀消退,肘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1.施手法前,应排除桡骨小头及肱骨外髁等处骨折。如肘关节脱位,其脱位整复后,血肿即可消散。
2.施术手法过程中,术者托肘之手下可有滑囊血肿破裂、消散之感觉。其治疗作用在于肿胀的滑囊被挤破,血肿消散于关节腔及其周围组织中,有利于瘀血的迅速吸收。在手法的同时,可使肘关节的轻微错位获得整复。
3.手法后,外敷消肿(见附),并用颈腕吊带固定胸前3到5天;而后,用中药外洗,并开始功能练习,一般1到2周内可恢复正常。
七、腕背侧滑囊血肿
(病因病理) 腕背侧滑囊血肿,多在跌扑时手掌撑地腕部背伸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外伤史,多发生于青少年。
2.伤后腕部背面偏桡侧,开始有一较小的凸起,以后逐渐增大,并迅速出现局限性隆起的血肿,疼痛,腕关节活动功能丧失。
3.损伤局部有一圆形隆起状血肿,血肿部压痛,触之有被动感。
4.桡骨远端及腕部鼻咽窝处无压痛,腕部掌侧无肿胀、压痛。若以上部位有明显压痛、肿胀者,应考虑是否有骨裂或骨折。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手法治疗)
牵引推挤动腕法 病人取坐位,助手握伤肢肘部。术者立于病人前方,双手握其手腕部(拇指在腕背部),与助手做对抗牵引;而后,用双手拇指推挤血肿(推挤前应在血肿中部施加压力,视血肿移动方向,决定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推挤)。待血肿破散后,将腕关节掌屈、背伸,或向尺、桡侧偏位活动一遍。最后,再用拇指在血肿部位顺破口方向推5到7次,使血肿完全消散。
(注意事项)
1.手法后,外敷消肿三,局部包扎软固定。掌面用一夹板托住腕部,勿使关节活动,用颈腕吊带固定胸前3到5天,去除固定后,用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功能练习。
2.若有腕背部血肿伴桡骨下端无移位骨折,只用牵引推挤法,减去活动腕关节的手法,将血肿推散后,即用夹板固定。否则,会引起骨折的移位或加重骨折。
八、髌上滑囊区血肿
膝关节周围有许多滑囊,多数与膝关节腔相通。髌上区滑囊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滑囊,位于股四头肌腱深面与股骨前面之间,儿童时期为独立囊,成年后则与膝关节腔相通。
(病因病理) 髌上滑囊区血肿,是在膝关节屈曲位受伤所形成。多数病例在伤后逐渐产生肿胀和疼痛,5到6小时肿、痛迅速增剧。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以后,有严重的急性外伤史。
2.主要症状为髌上滑囊区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病人多用双手紧握膝部,以避免活动,减轻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制,不能直立行走。有些病例,晚期虽可勉强行走,但由于血肿始终存在,其活动仍不能恢复正常。
3.检查时,可发现髌骨上缘呈半月形状肿胀区,按压时有波动感,肿胀最上界在髌骨上5到十厘米左右,血肿周围缘明显压痛(其表面无水肿、无瘀血紫斑)在髌骨上缘上方2厘米处,皮尺侧量可发现其周径比健侧增加2到4厘米左右。血肿局部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依据以上表现,结合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者,即可明确诊断。
(手法治疗)
按膝托足伸屈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虎口向下,拇、食二指捏紧血肿两侧的股骨内、外髁处,手掌按压髌上区血肿局部,另手托握伤肢足跟部(将足尽量背屈),缓缓抬起伤肢(离床面)三十度左右时,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即一手向下按压血肿,另手将伤肢足跟向上托起),迅速将膝关节过伸;而后,立即将膝关节过屈,再缓缓伸直伤肢,手法即告结束。以后用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1.施术手法前,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可有短暂的剧烈疼痛,以消除病人顾虑,取得其配合。施术手法过程中,常可听到血肿被挤破的“扑落”声,随之肿块即消失,疼痛也立即缓解。
2.部分病例,可伴有股骨内、外髁或胫骨上端骨折,局部压痛。如髌骨有压痛,应注意有否髌骨骨折或髌骨裂,此种情况较多见。如髌上区滑囊血肿伴有膝关节损伤、错位或严重韧带撕裂、膝关节非损伤性滑膜病变、不稳定性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等,均不能使用本手法处理。
3.髌上区滑囊血肿伴有关节内出血者,膝关节屈曲幅度较大,是外形除髌上滑囊区血肿外,膝关节周围亦有明显肿胀,此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伴有其它组织的损伤,故必须引起注意。
4.术后应外敷消肿散,休息数日,并逐渐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附)滑囊血肿洗敷方剂
(1)消肿散
组成 芙蓉叶五百克,赤小豆一千五百七十克,麦硝粉五百三十克(即洗面筋时沉淀的小粉)。
作用 活血消肿,清热止痛。
用法 上药研细末,用冷水加蜂蜜适量,调拌成药膏,摊在纸上或纱布上,贴敷伤处,包扎。每日或隔日换一次。
(2)四肢洗方
组成 落的打十二克,独活、仙灵脾、桑寄生、桂枝、当归、伸筋草、透骨草各9克,红花5克。
用法 水煎,熏洗局部。每日一到二次,每次二十到二十五分钟,2到3天1付。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