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强度与
年龄、体质有关,不同部位发光强度不同,井穴部位的发光强度大于其他穴位或非穴部位。
某些疾病患者在不同经穴上的发光强度也有不对称的变化,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差异。
2.经络虹外线成象技术一切物体(包括有机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一273.16~C)时,
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间放射红外线,其放射量随物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
此,红外线也是物体(或有机体)内能量变化的一种信息,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可将这种信
息转换成等量的电信号,经电子装置处理后加以显示,这样“不可见”的红外线便可转换成可
见的图像。针刺得气时,相应的经、穴常出现“热感”或“凉感”,在荧光屏上也相应出现亮带
或暗带,其显示的路线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予神经或淋巴的走向。此方法为经络的显示
提供了一条途径。
(五)以针效阻滞定位检测法
这一检测方法的原理与以上采用各种生物物理指标检测的方法完全不同。它建立在针
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在循经感传线上施加压迫即可将感传阻滞,感传被阻滞,针刺的
效应亦随之显著减弱或消失,但压力必须施加在感传线上。压迫感传线两侧的对照点和身
体的其他部位则对感传和针效均无影响。利用循经感传的这种特点,以针刺效虚为指标,即
可在体表测试出一系列的阳性阻滞点(压迫该点,针效显著减弱或消失)。将这些阳性阻滞
点连接起来,便能绘出一条轨迹,其行程与受试者的感传路线一致,与经络的循行路线也基
本一致。由于压迫循经感传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将感传和针效阻滞,因而所测得的实际上
[140] 第七章经络的现代研究
是一条连续不断的轨迹。这一检测方法,最初是建立在感传显著的受试者身上。但同样也
适用于没有感传的受试者。只要针刺的效应显著,便于记录,即使没有感传,沿着经络循行
的路线施加压迫,也可获得同样的结果,是一种可以普遍应用的检测方法。
二、经脉一脏腑相关的研究
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以反映蓟体表的相应经
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此即为
经穴—脏腑相关。大量的实硷研究表明,穴位的功能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脏腑疾病在体表穴
位的反应亦有相对特异性。但是,穴位归属于经脉,不等于就是经脉,研究一个穴位的功能,
也不等于研究一条经脉的功能。经络要强调的是一条通路、一条联线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所
以经脉一脏腑相关及其特异性是经络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报道。
有人观察了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天泉4个穴位和心包经线上的两个非穴
点,以及上述4个穴位两侧旁开2厘米处的8个对照点,对80名受试者心功能(包括LVET、
P/L、SV等8项指标)和心电的影响,发现针刺心包经上的穴位和非穴位测试点,对受试者
的心功能和心电都有显著的影响,与针蒯经线两侧旁开对照点的针效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O?01)。但内关等穴位的针效又优于经线上的非穴位点,这表明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
与心脏的功能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在动物实验上发现,当家兔出现实验性心律失
常时,在其外周手厥阴心包经线上的Caz’存在特异性变化,而旁开对照点的非经非穴部位则
无此变化。而且心包经上的Caz’浓度变化与心律失常的程度、向愈密切相关,当络合掉手厥
阴心包经线上几处的(掣’后,针刺治疗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消失,提示手厥阴心包经
整条经脉与心脏活动密切相关。
国内外关于经穴啦腑相关的研究较多,而关于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较少,随着经络研
究的深入,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t“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也不例外。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古人所说的经络究竟是指机体的哪
些组织结构?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种种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对
经络实质进行了阐释。也许他们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各持相互否定的观点,然而其中
又包含有互为补充的内容。因此,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些不同角度的
假说或观点可能从某些交叉点上逐渐融合,从而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达到对经络实质的彻底了解,此节对这些观点和假说进行一简单的介绍。
一、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
(一)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
系统
有些学者指出,经络的物质基础就是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神经系统起
着主导的作用。他们指出t“经脉”、“络脉”中的“脉”字,无疑指的是血管,淋巴管系统在经络
第三节关于妊络的见解和假说 【141】
实质中所占的地位也不可忽视。有人还提出了一些解剖学或生理学的实验观察报告,作为
支持自己所持观点的论据。
(=)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而与之又密切相关的男一个
功能调节系统
有一些学者认为,经络现象以及古典医籍中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血气运行规律的描述,
用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尚难加以解释。他们设想,人体中可能还有一
个尚未被发现的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至于这种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则看法各有不
同.有人强诃-经络”可能是一个。生物电传导系统’,也有人从低频振动、冷光或放射性同位
素示踪的角度来探讨作为信息通道的。经络”,还有人试图以生物场或控制论的理论对经络
的实质进行阚释。这些学者大都有自己的实验观察,报道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具有。经络”特
征的观察结果。而且不拘泥于目前已知结构的功能,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说?但也有一
些对。经络。实质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设想或推论上。
(三)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古典医籍描述的经络概念出发,绪合近代生物科学的进展,用目前
巴知有关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可以解释经络实质的一些l可题,在这一点上,他们同意
上述第一种观点。但是,这些作者也指出,以已知结构的功能,还不能对各种经络现象作出
恰当的解释。因而认为人体内可能还存在与经络现象有关的某些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或
者是某种未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循经感传现采及其形成机理的讨论,可能是表述这种观
点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一)经终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说
有人根据循经感传的一些特征,认为在休表发生的感传线并非就是体袭存在这种线,而
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认为经络是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特有的功能联系,
经络上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其相应的点。针刺一个穴位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的点兴奋后,
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到同一经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系统
的兴奋,大脑皮层某一经系统发生兴奋后,在体表的投影,在主观上就形成了循经传导的感
觉,即?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中枢说的形成基于以下事实-①针刺截肢病人残端肢体引
起的循经感传,可通过并不存在的肢体,在不存在肢体上的传导,仍具有循经性、速度慢等感
传的特征,它是出现在巳失去外周物质基础的缺肢中,说明其产生主要是。中枢”因素发挥作
用.@在气功煅炼中,在并无外周特定莉激的情况下,仅由于对穴位的意念集守,如意守丹
田,即可日I出循经感传。⑨感传最基本也最奇特的征象,是既能扩布,又可回流,而兴奋与抑
制的扩散与集中,正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电刺激大脑皮层的第一躯体感觉区
(8l区),可在身体对侧引起蚊走感,与循经感传的感觉相似。④感传可通过麻醉区而保持
性状不变。如果感传的基本过程在外周,剐上述情况就不可能存在。如有人研究腰麻和持
续硬膜外麻醉条件下的循经感传,发现腰麻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出现的感传能向下进
入麻醉区,并继续向下至足趾靖,此为中枢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入静诱导仅改变了中枢
的功能状态,便可大幅度提高感传出现率。@脑部病变可诱发循经惑传现采?以上说明循
经感传的发生与中枢有密切关系。
[1蛇】 。 第七章蛀培的现代研究
另外,也有人认为,经络与内脏有着肯定的联系,而大脑皮层与内脏亦有肯定的联系,从
而推测经络、内脏、大脑皮层间也必有联系,提出了经络一皮层一内脏相关假说,并进行了一
些实验加以论证。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直观解削基础之上的。因为垒身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
较大分支通过,显徽镜观察也证明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都具有丰富多样的神经
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柬。有人观察,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的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背神经支
配的共323穴,占99.6笳,经络的循行分布大部分和周围神经分布基本一致,从而认为经络
?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也有人根据经络感传中有时伴有循经出汗、循经汗毛竖立、循经皮丘
带等与植物神经有关的现象,设想经络可能是植物神经末梢结构的一种特殊联岽。用肾上
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遍及全身来说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用这些神经沿小动
脉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分布来说明运行于经脉内外的营与卫、气与血之同的关系。认为机
体小血管上肾上腺索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位于中外膜之间,是在脉外的,它们分布在全身小
动脉和细小动脉直到毛细血管前动脉这些阻力血管的部分,正是与血密不可分的卫气,从而
认为爻惠狰蹦s屠野壤及阻力血臂番不可分,和中医学中气血与经络密不可分,因此认为交
感神经系统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二重反射与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
1977年有人提出了经络实质的=重反射假说。认为针莉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
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面产生的一些酶化学
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I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
象。
二重反射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经络循行线上的组织存在着相对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其分布可能有特殊的构型。②经络循行线上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血管周围有相对丰富的神经
丛(网),主要由交感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纤维和传入神经所组成,这些游离的神经末梢可以
相互发生影响?③针躺时,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
梢即可引起局部短反射,通过神经丛(网)的相互作用,一个局部短反射的效应即可成为引起
另一个短反射的动因。如此相继触发,向一定的方向推进,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
现象?④在一系列局部短反射相继激发的过程中,每一个反射环节所引起的兴奋,通过传入
神经进入中枢,上升为意识。在这些局部短反射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上相互接通,就形成了
经络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影图?@在经络循行线上,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效应
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古老、比较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比较原
始的机能。二童反射假说可比较完满地解释针弱穴位时出现的反射效应和各种循经出现的
经络现象。
在对针j筒时循经出现的红线、皮丘带等循经现象与皮肤三联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比
的基础上,1980年有人提出了。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冀能从组织生理学的角度对循经
皮肤反应等经络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经络的组织结构基础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假说与=重
反射假说有类似之处,但其构思较前者更为具体。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认为-穴位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各种形式的捌激发生兴奋,
神经冲动即传导至该轴索分支的分岔处,然后返转逆向,沿其另一分枝传向皮肤,在此分
第三节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 [1蚰】
枝的终末处释放出扩血管的或其他的效应物质,使皮肤的小动脉扩张,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
高,使接近此分枝终宋的肥大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小动脉扩张形成潮红,微血管通透性升高
形成风团,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轴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细胞活动改变了中间物质的成
分和含量。这些中间物质能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
末。它们包括从上一轴索终宋放出的递质,存在于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或电解质,
也包括构成荷电基质的大分子物质。主要由于中间物质导电能力的增强,激动皮肤中按经
络路线特定排列的、与上一神经元束梢重叠分布的下一个神经元轴索终末产生兴奋,促使下
一个神经元进行轴索反射。反射的结果同样形成相应区域的潮红或/和风团。如此一个接
一个她接递,形成了沿经的红线或皮丘带。这就提示,两个相邻的感觉神经元外周轴索终宋
之间可能进行信息的传递。
(四)第三平衡论 .
1978年,在我国生理科学会上有人首次提出第兰平衡论的观点。按现代生理学中已知
的人体平衡系统有三。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前二者的反应(传导)
速度分别为100米/秒和l米/秒左右,而内分泌系统的反应速度(或作用时间)则以分计,比
感传的速度慢。经络感传的速度约在10~20厘米/秒左右,比神经的传导速度慢,但比内分
泌罴统快。因此四者可分别称为第一、第=、第三和第四平衡系统,经络感传则为第三平衡
系统。维持人体整体平衡不可能只有一种装置,而是有多种装置,这些装置的作用各有不
同。第一平衡系统维持快速姿势平衡,第=平衡系统维持内脏活动平衡,第三平衡系统维持
体表和内脏问的平衡,而第四平衡系统则维持全身慢平衡。它们的分工虽有不同,但互相
影响、制约,维持着整体平衡。
第三平衡系统的生理功能属于整体区域全息性质。即对于一个完整人体来说,他的某
些局部具有影响全身信息的作用。如分别针刺背部的十二俞穴,均可引出通向相应脏腑所
属经脉的感传,说明背部俞穴有通全身的垒息作用。耳部针刺也可产生全部十四经感传线。
其特点是不像背俞穴那样具有较大的特异性,即刺激某一点,不只产生莱一经的感传。即使
垂直进针,压力相同,针刺同一点,前后产生的感传线也不一定相同,这说暇耳区也具有对全
身的全息作用。
这些特定的区域都各自具有调整全身平衡的全息作用,它们的通路可能是AP、UD系统。
它们的核心似在苍白球。整个经络系统是最原始的反应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虽然不断
有新的神经成分的增加,但其最古老的部分并未消失.
(五)经络与进化论
有人认为,经络作为一种生物状态无疑是进化的产物,其起源与演化在进亿过程中应有

Prev | Next
Pg.: 1 2 3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