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抗凝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抗凝血酶Ⅲ是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它可使活化型的因子Ⅱ、Ⅶ、Ⅸ、Ⅹ失活,肝
素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它的强大抗凝作用是由于它能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肝素在一定
条件下对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也具有抑制作用。
(四)血液凝固的加速与抗凝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需要血液凝固加速或防止血液凝固的问题。如进行外科手
术时,常用温盐水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伤口,就是利用粗糙而促使血小板解体,利用温热加
速酶促反应,使血液凝固加速,有利于止血。为防止维生素K缺乏的病人在手术时大出血,常在术前
注射维生素K,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另一方面,在血液检查和输血中,需要不凝固的血液,常在
抽出体外的血液中加入适量的抗凝剂。如加入草酸铵或草酸钾,可使血浆中的钙的二价正离子结合成
不易溶解的草酸钙;可使血浆中钙的二价正离子显著减少或消失,达到抗凝作用。一般情况下,放血
的容器都是清洁光滑的玻璃器皿,这可防止血小板破裂;低温冷藏,减慢酶促反应,也是一个抗凝措施。
二、纤维蛋白溶解
血纤维被血浆中的纤溶系统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
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及抑制物。
纤溶酶原是血浆中的一种á球蛋白,它经过激活物的作用,可被水解成纤溶酶。纤溶酶的主要作用
是使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多种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从而使血纤维溶解,血凝块液化。另
外,纤溶酶对凝血酶原及某些凝血因子也有水解作用,所以纤溶酶也有抗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的重要意义在于使血液保持液体状态,血流通畅,限制血液凝固的发展,防止血栓的
形成。
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的激活十分缓
慢。这是因为血浆中同时存在着激活的抑制物,使
激活和抑制这两种相反的作用保持着相对平衡。只
有当血液发生凝固或是血栓形成时,激活物占优势
时才发生纤溶反应。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血管激
活物和组织激活物。血管激活物是由血管内皮细胞
合成并释放入血液,它使血浆内激活物浓度维持正
常水平。当血管内皮受损,出现凝块时,这种激活
物会大量释放,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最终使血凝块液化,保持血流通畅。组织激活物
存在于很多组织细胞的溶酶体中。当组织损伤时,它被释放出来,促进“纤溶”。组织激活物的分布
以子宫、肾上腺、甲状腺、肺等处含量较高。由于子宫含的组织激活物多,故妇女的月经血一般不会
凝固;由于肾上腺、肺等处含量也较高,故这些组织手术后,易发生渗血。
血浆中还有多种对抗纤溶的物质,称为纤溶抑制物。按其作用环节分为两类:抑制纤溶
酶原激活的叫抗活化素;抑制纤溶酶作用的叫抗纤溶酶。正常血液中抗纤溶酶的作用远强于
纤溶酶,故纤溶酶难于发挥作用,不易对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其它凝血因子起水解作用。在血凝块
中由于纤维蛋白能吸附纤溶酶原和激活物,而不吸附抑制物。因此,有大量纤溶酶形成,从而使纤维
蛋白溶解。(图3一4)
第七节 血量、输血和血型
一、血量
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其血液量大约为4200~
4800毫升。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
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丛或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其中红细胞比重较高,这部分血量
称为贮存血量;这些贮存血的地方,称为贮血库。人体剧烈运动或大量失血时,贮血库的血量将释
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以补充循环血量。正常人的脾脏贮血量较少,仅数十毫升,故不起贮血库
的作用。在脾脏贮存过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多被巨噬细胞破坏。血小板也多在脾脏破坏。所以中医
认为肝藏血,脾统血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正常人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0%。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主要在于它适当
地充盈于循环系统内。只有保持一定的充盈度,才能使机体的血压维持正常水平;只有血压正常,
才能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从而保证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氧,同时也能及时排出代谢产物。
失血及失血后血量的恢复:失血对机体的影响随着失血量的多少而不同,如果失血量较
少,不超过全血量的10%时,将由心脏活动加强、贮血库血量释放,使循环血量得以补充,此时,
机体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失血量较多达全血量的20%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
正常血压,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失血量超过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应及时抢救。
失血量为血液总量10%时的恢复情况:首先是水和无机盐可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透入血管而
得到补充。其次,在一天左右的时间内,血浆蛋白可由肝脏加速合成。红细胞的恢复大约需一个月左
右的时间。这是由于失血缺氧引起促红生成素增多。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和网织红细
胞的释放。故失血后的病人外周血液中网织红细胞数量可增加到5%以上。实际调查证明,体重为
50~60公斤的成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占血量5~6%)一般不影响健康。红细胞在一个月内
可恢复。
二、输血
抽取健康人的血液,输入病人体内称为输血。输血是抢救大失血或是治疗其它疾病的有
效措施。
输血的种类可因各种疾病而有所不同。如对于急性大失血的抢救,主要是补充血量,维
持血压,防止休克,输以全血最好;而对于严重贫血的病人,主要是红细胞数量不足,总量
不一定减少,所以输血最好选用浓缩的红细胞悬液;若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主要是血浆
量减少,故最好是输以血浆或血浆代用品。如果输以全血则可能使红细胞浓缩过高,血液粘
滞性过大而加重病情。由此可知,输血有一定的针对性。
三、血型
输血是抢救大失血或治疗其它疾病的有效措施,但不是任何人的血液都能无选择地互相
输给。因为血型有不同类型,若输入不适宜的血液将会引起红细胞彼此凝集成团,引起血管
阻塞和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红细胞凝集不同于红细胞叠连,前者是一种免疫反应,红
细胞一旦发生凝集后,就不再散开。最终是由于抗原一抗体反应使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红
细胞叠连只是红细胞的暂时聚合,一经震荡即可散开。根据遗传学关系,血型可分为若干血
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医学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所含的凝集原(即血型抗原)的不同或有无,将血液分为
四个基本类型。凡红细胞膜只含有 A凝集原的为 A型,只含 B凝集原的为 B型;A、B两种凝集原
都有的为AB型;无A、B两种凝集原的为O型。另一方面,血清(或血浆)中还存在着与凝集原相
对应的天然抗体,称为抗A或抗B凝集素(即血型抗体)。A型血清中含抗 B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
抗A凝集素;AB型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O型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表3-2)。
在输血过程中,红细胞的A凝集原与血清中的抗A凝集素相遇时,会引起凝集反应,使红细胞
凝集、溶血。同理,红细胞的B凝集原与血清中的抗B凝集素相遇时,亦会引起凝集反应。由此可见,
A型者与 B型者之间的血液不能互输。临床上的输血都要求输同型血,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其方法
是:分别提取给血人和受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然后将红细胞加到对方的血清中,检查有无凝集反应
(图3-5)。把给血人的红细胞加到受血人的血清中称为主侧面;把受血人的红细胞加到给血人的血
清中称为次侧面。若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若主侧和次侧均有凝集反
应,即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若主侧无凝集反应,次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基本相合,只能缓慢
少量输血。若次侧没有凝集反应而主侧有凝集反应,也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在紧急情况下,找不
到同型血液时,则可按给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的原则,即主侧不凝者可允许少量(一
般不超过300毫升)、缓慢地输血。由于O型血液的红细胞无AB凝集原,在必要时可输给其它血型的受
血者,故有“万能给血者”之称。而AB型血液的血清中无凝集素。在必要时可接受其它型血液,故有
“万能受血者”之称。图3一6为ABO血型之间输血关系的简图。
在选用异型血液输血时,为什么只要求给血者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凝集,而不担心
给血者输入的血浆中的凝集素会使受血者体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是由于血型不合时,给血者输人
的红细胞在受血者血液中到处会遇到足够浓度的凝集素,使之发生凝集。因此,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凝
集者绝对不许输给,而输入的血浆中所含的凝集素,则因给血者输入的血液远少于受血者体内的血量,
使输入的凝集素被受血者的血浆高度稀释,其浓度急剧下降到不致使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程度。故
交叉试验主测不凝集、仅次侧凝集者,可以谨慎地少量输血。
为病人输血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十分谨慎,在输血前应做交叉配血试验,即使
是同型也不例外。因为除ABO血型系统外,还存在着其它血型系统,如Rh血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Rh血型抗原(即Rh凝集原、或称Rh因子),最先在恒河猴的红细胞中发现。分析人类红细胞膜上
的Rh抗原有C、c、D、d、E、e六种,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凡红细胞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不含
D抗原的称为Rh阴性。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血清中不存在与 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故 Rh阴性
的受血者第一次接受 Rh阳性的血液,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但由于输入Rh阳性血液后,可使受血者产生
Rh抗体,以后再输入Rh阳性血液时,会使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在妇儿科临床工作中,
可见Rh阴性的妇女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因某种原因(如少量胎盘绒毛脱落进
入母体循环)进入母体后,也可使母体产生 Rh抗体。因此,第二次妊娠时,母体 Rh抗体(主要 Igh),
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严重者甚至死亡。
据我国调查,汉族和其它大多数民族中, Rh血型呈阳性占 99%,阴性占 l%。因此,在一般临床
工作中意义不大。但在有的少数民族中Rh阴性者较多,如塔塔尔族占15.8%,苗族占12.3%,布依族和
乌孜别克族为8.7%。因此在Rh阴性率较高的民族地区,临床工作者必须加以注意。
原作者:未知
来 源:华夏盲人网
共有10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上篇文章: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下篇文章:第四章 血液循环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第三章血液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