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各经脉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见《灵柩?营会生会》)。
(三)经络与自然界的关系
《员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阳脉
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里还把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水流和日月的运
行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论点(见《灵枢。岁露论》)。
根据《炅枢.营卫生会》等篇的论述,。气”来自饮食物(水谷),经胃传到肺,进而五脏六
腑都得到“气,,其中清的称做营气,运行于脉中,浊的称做卫气,散布到脉外。营气是“常营无
已,周而复始一}卫气则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与天地同纪”,即与自然界一样有其本身的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在经络学说中有其重要性。应加分析,这一‘观点与黄仲舒的
a天人合一”论有所不同。。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主体,将人身的一切附合于天}。人与天地相
应一是以人为主体,说明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气血活动也象自然现象
一样是有一定的节律的。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t“天温日观,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
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总的看来,经络理论的形成与阴阳五行是紧密结合的。阴阳五行,主要的是阴阳,或说
四时阴阳。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终始也一。经络在阐述人体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时都贯串着这一基本观点,以至将经
络的数目也与时令配合起来解释。如《灵柩?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
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由此说明,人体通过气血的运行构成有机整
体,而人体与自然界又是统一的。
二、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
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
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
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三百六十五络,是络脉的小支,分布到全身各腧穴(三百
六十五穴)。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
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
第三节经络系统分布磊况 【7】
第三节经络系统分布概况 、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
和十=皮部。现就其分布概况分别介绍如下。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和相互关系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这概括说
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l外部,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
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
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以下就按外行、内行、流注、表里四段进行
介绍。
(一)外行部分


圈1—2十四经分布概况(背面)
【8】
第一章经络学概论

图1-3十四经分布概况(侧面)
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支,指四肢,节,
指骨节,又可指穴位。这些体表部位能反映脏
腑的功能活动,所以《灵柩?师传》说t“身形支
节者,藏府之盖也”。关于“节”,《内经》多处作
了阐述。《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
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节
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意指细小的络脉分布到各穴位,这里不同于一
般的皮内筋骨,而具有特殊性能。它能渗灌气
血,反映病痛,并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以补虚泻
实、防病治病。故《索问?调经论》说t。夫十二
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
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三百六十五节,又简称
。三百六十节。(见《灵柩?邪客》、《韩非子?解
老》)。我们把“节”理解为穴位,这样“外络于支
节”可说是指经脉联系到体表有关穴位的一些
通路,或称“有穴通路。,这是经脉的主要路线
(主线)。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
容(图1-1、图I-2、图I-3)。
lI四肢部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
阳,各分三阴三阳。以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
位描述,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
阴,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内侧
面后缘及小指桡倒端为手少阴,总称手三阴。次
指桡侧端至上肢外侧面前缘为手阳明,无名指
尺侧端至上肢外侧面中间为手步阳,小指尺倜
端至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总称手三阳o .
下肢外侧面前缘及次指外侧端为足阳明,外侧面中间及第四趾外俩端为足少阳,外侧面
后缘及小指外侧端为足太阳,总称足三阳。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俺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
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馏面后缘为足
少阴,总称足三阴。
以上的分布,大致是太阴、阳聪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饲),步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
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2.头和躯干部十=经脉行于头和躯干部,其有穴通路如下t
广-手太阴——t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
手三譬卜I手蕨阴——乳旁;
L手少酮一腋下.
手三阳
第兰节经络系统分布橇况

颈,下齿,鼻旁
颈,耳后,眉稍
魏,耳前。
【口】
广足阳明一目下,面周.颈前,聃厦幂=砸缦,
足三阳一l足少陌——外眦,头颠,项伽,胁腰侧;
l一足太阳——内眦,头顶第一伽线,项后,背腰第一、=伽线,.罨.1
l一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
足三阴一I足厥阴——阴部,胁部;
J一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绒?
——以上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手足兰阳都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足三
阴则联系腹及胸。其中阳经分布最广,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徊,太阳行予
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一,即指其内行部分。脏腑以腑为陌、脏为阴?手三阴联系于胸
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I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说的。阴脉苎慧
藏-。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说
的“阳脉营其腑一。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兰阳经上六腑
。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
对经脉与脏腑的联系,除“属”、。络”之外还应结合其循行所过以及经别、络脉等记载全
表1—3 十二经脉分市部位筒表
足三阴 足厥阴肝经 胁部卜阴郁卜下腔内傩中、前卜失趾外
足少阴肾经 胸腹第一倒线.'下肢内佣后卜足,b扣小趾下
属肝,络胆
曩肾,结膀脆
重各心
【10】
第一章经络学氍论
(三)流注关系
十=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这就是‘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麒,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
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兰陌,
而是按流注顺序。从流注关系既说明经脉的走向,还说明经脉之间的一些分支锺§脉的末靖
除了两经直接相通外,有的是通过分支而互相连接的。其相互衔接情况如下表(表1-4)?
袅1-4 十二经脉相互衍接襄
肺内—呻0手太阴肺经—L辱次指蟪
鼻旁t@足阳明胃经h大指内俺
。 芷,中-厂④足太阴脾经一
L@手少阴心经—l碍小指墙
内雠_厂@手太阳小肠经一
L0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精
舯‘绷抱勺哥脚精
外虢——厂0手少阳三焦经J
L@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
肺内‘一@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则散布到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
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这种流注关系有如下衰(表卜5)。
表1-5 十二(四)经脉流注袭
一①手太阴?肺呻@手阳明?大脯
占 @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譬 占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肪
占 @足少阴?肾}0显太阳?膀胱
譬毒手厥阴.心包啼0手少阳?三焦
L—@足厥阴?肝.-0足少阳?胆
(四)裹里关系
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总的是说明人体功能是内外相通的。内可以应于外,
外可以应于内,这种内外相应关系,我们应当结合经脉所属的病症(病候)及其所主(治)病症
去理解。内脏疾病,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有所反应,这是内应于外,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进
行针灸、按摩等治法能治疗内部脏器的疾病,这是外应于内。经脉走向的顺逆关系,只是说
明气血运行互相连贯这一道理,但不能看成经脉只有单方向的作用。此外,阴经(里)与阳经
(表)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有其一致的一面。在说明这种关系时,着重提出“表里相合”?
这除了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脏与腑互相属络之外,还有经别和络脉的表里沟通,进一
步增强了这方面的联系。这种相合关系,古人还结合五行学说来表述。经脉、脏腑与五行的
关系如下表(表1-6):
第兰节经络系统分布氍况
麦1-6 盔脉脏腑配合五行衰
【n】
二、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和十五络脉
(一)奇经八脉分布概况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
线,各有本经所属穴位I其余冲、带、骄、维六脉的穴位均见于以上各经。冲脉行于腹部第一
馏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骄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
足太阳等经穴,阴娇行于下肢内懊I及眼,交会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
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t附、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及其交会于他经关系如下表(表l-Th
表I-7 奇经八脉分市和交会经脉倚衰
(--)十二经别分布概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的联系。
其问有。离、合、出、入。的关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
剐同行称。台”,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各会合予相表里的阳经?手足兰阴三阳备组成六对,
称。六合’。其分布概况如下表(表1-8)~
表I-8十二轾剃分市部位筒表
,。;;,;。.。。。。.。。..。。。.。。。。。L
【12】 第一章经络学概论
(三)十五络脉分布概况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大络
(身侧),总为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
的不足,躯千部的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蝈,起渗懑气血的作用。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
表里两经间的关系,所不同者t经别主内,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
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十五络脉的穴名和分布部位如下表(表1-9)。
襄1-9 十五碧脉分市部位倚麦
三、十二经筋和皮部
(一)十二经筋分布概况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
于骨骼的部分。全身筋肉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经筋各起于
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手足三阳之
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兰阴之筋到阴部。筋有大有小,或散布成片。杨上善说。
“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十二经筋的分布部位,按
四肢、躯干、头部列表如下(表1-10)。
(二)皮部分布概况
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兰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
称作皮部。《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胺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
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成为疾病传
变的层次I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如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
多自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
敷贴等法,都结合皮部理论运用。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殛其临床运用
襄1-10 十二轾筋分布部位筒表
【18】
上善说。“阳阴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骐在
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可知在诊察或治疗病证时可将十二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督脉合于太阳,任脉合于少阴,不另有皮部?六经辨证即以此为基础?六
经皮部各有专名,分别以。关,闽(害)、枢”为首,这在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上有重要意义?其
名称见下表(表l-11)s
袭1-11六轾皮部名称衰
六经
皮都名
太阳
关枢
阳明
害蜚
少阳
报持
太阴
关蛰
少阴
枢徭
厥阴
WJl
六经皮部的大体划分参见第六章附图(图6-1、图6-2)。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体现在临床运用之中,从临床实践认识经络的作用,这两方面是互相结合
的,说骧经络理论来自临床又用于指导临床的对实政的依存关系。下面分另4加以论述?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
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
[14} 第一章经络学概论
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基本作用l处理百病,是因其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l
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
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J: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Prev | Next
Pg.: 1 2 3 4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