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这种相互
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经络系统的循行和分布,纵横
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联系着脏腑器官,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一些特点t十二经脉和
十二经别,着重在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I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在体
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了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这正如《灵枢。
海论》说的。。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脏腑居于内,支节居于外,其问是通
过经络系统相联系。经络系统是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
五络遍布于全身,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有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完整和统一。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论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阻,濡筋骨,利关节”?其运行血气的动
力,首先要推举“宗气”。《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Ⅸ太索》a心脉一作“心肺”,可知宗气是总括心肺的活动功能。《灵枢?五十营》说的t。呼吸定
息,气行六寸一。意指一呼一吸,脉气可运行六寸,这是就呼吸与经脉运行的关系进行讨论,
脉气的宗主即称宗气。其次要推举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难经?八难》着重指出t
。脐下、肾同动气一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它是由肾脏所贮藏的精气转化而成,是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这与胸内的膻中,一上一下,分别称为上,下气海。此外,产生于
中部的营气和卫气,是依赖于饮食,由“水谷之气”转化而成,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起孺养全
身的作用,并变化为血液I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起保卫全身的作用,抵抗病邪的侵犯,并
有词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这样由于宗气和原气的参与和推
动,“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见《灵枢?脉度》),从而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
骨,均能息息相通,协诃一致。“营阴阳”,除了指经络气血营遥全身内外,濡养所有的器官
外,还包含有协调阴阳的意义。如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
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同时气血盛衰和机能动静等也都有了正常的节律?这是经络
在正常生理上的主要功能。
(三)抗御病邪,反映痘候
在疾病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症侯的作用。《素I可?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
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刭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
就是通过孙络散布翻全身皮部。当病邪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临床
上发现的体表反应点,一般均可从孙络的。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来理解。穴位(包括反应
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所停留和邪气所侵犯的部位,即《索问?五藏生成篇》所说t
。……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
现象。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并出现相应的症侯
(见《灵枢?百病始生》)。温病学派运用。卫、气、营、血”概念来分析热性病发展过程的浅深
关系,其理论依据也是以经络运行营卫血气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经络及其所运行的营卫血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15】
气,是有层次地抗御病邪,同时也有层次地反映症候。
经络反映症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
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l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
的实证。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
属经络的虚证。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玲等症
状,这就是《素问?疟论》所说的。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酣气亢盛,
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jIlI)或垒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所说的“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可见寒热虚实的多种症侯都是以经络的阴阳气血盛衰为根据。
经络与经络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在反映症候上也是互相联系。如《伤寒论》一书所总
结的热性病的“六经传变”规律,疾病的发展由表入里,可以从太阳经传至阳明经或少阳经,
也可以由三阳经传入兰阴经。在经络和脏腑之同病邪也可以相传,如太阳病可出现“热结
膀胱”和小肠的腑症,阳明病也有“胃家实”症等。
关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等各有所属病症,是各经络所反映的症候,同时又
是该经络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证,两者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理解,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了经
络本身抗御病邪的功能,从而使它有关的病症好转。抗御病邪、反映症侯,是正邪交争的错
综表现,针灸等治法就是以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偏胜为目的。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所以能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词整虚实的作用。
《灵柩?官能》说。“审于调气,观于经隧”。这是说,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要明了经
络的通路,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是经络传导感应现象的表现。前面已经提
到,与经络密切相关的有原气、宗气、营气,卫气,行于经络,可概称为“经气”,这是将。经”与
。气”紧密结合起来说明经络的多种功能,经气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又称傲“神气”,经络所
属的腧穴就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所在(见《灵柩?九针十=原》)。《黄庭内景经》中说。
“泥丸、百节皆有神”,意思是脑予以及全身百节都有神气活动。针刺中的“得气”、“行气”等感
觉现象说的是“气”,而这“气”是与“神”密切相联,所谓“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张志聪,
Ⅸ灵柩集注?行针》),故关于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又可说是“神气”的活动。“神”与脑有关,后
人所称“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条),在Ⅸ灵枢?本神》里主要把它说成与。心”和
。脉”有关,说。心藏脉,脉舍神”以及。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等。从。脉舍神”的意义来理解,可
见经络与神气活动是直接结合在一起的。
经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和协诃阴陌,在疾病情况下则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
的虚实症侯,这时运用针灸等治法以。调气”、“治神”,在于挟正祛邪使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经络的调整虚实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为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
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能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见
《灵柩?刺节真邪》)。关于经络的诃整虚实的功能,临床上有许多事实可供证明。例如。针
刺健康人和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时,原来胃弛缓的,可以使收缩波加强,胃紧张的,可以使
之弛缓,这种影响对病人更为明显。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对各脏腑功能都有调整
的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以使之抑制,抑制的可以使之兴奋。临床研究还证明,不同的经络
穴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针刺心经和心包经的神门、曲泽、内关等穴治疗心律紊乱获得
较好的疗效,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律调整,心肌劳损也有好转,而针刺脾经上的三阴交、胃经上
【16】 第一章经培学概论
的足三里和膀胱经上的昆仑等穴,则效果较差。通过x线钡餐检查以及胃计波摄影,发现正
常人胃蠕动较少者针刺足三里后胃蠕动增多。波幅增大,针刺非穴位则变化不明显等等。
二、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可分别为诊断和治疗两类。诊断方面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
察体表和辨别症侯,称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治疗方面是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运用不同
治法及药物,称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这里只作一些概念性的说明,具体内容分见诊法和
治疗学等。
(一)经络诊法
《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些都是就经络部位进行
诊察的方法,如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压。以及观察该部寒温和气血盛衰现象。Ⅸ索同?
三部九候论》说的“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也是同一意思。。切循而得之’,本身就
是检查经络的基本方法。经络外诊多用直接的检查,近代又采用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从
皮肤电现象等作观察等,使检查探测方法趋于多样化。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灵枢》以寸日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
候阳经病证的虚实。又以阳明脉气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用)脉,肾气盛衰则可诊侯太
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分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这在皮部中已有说明。
近人又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
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分经辨证
垒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按经络来分析病证即称分经辨证。
《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指出皮肤的
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结,骨骼连属和长短,都是以经脉为纲纪,从而分析其所发生的不同病
证。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的记载,意指此经脉变动就出现有关
的病证,此经脉腧穴能主治其所发生的病证,这就是经脉的生病。各经脉既有其循行所过部
位的所称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此外,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皮部之病实
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其所主病证又有其特殊性
质。分经辨证,主要也就是分十二经(合为六经)和奇经八脉,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
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三)循经取穴
经络各有所属腧穴,腧穴于分经之外还有不同的类别,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腑穴为
且,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还有横向的分都(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
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经络远
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取用能主治该
病证的经穴。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症,这主要以四肢部经
穴为依据。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就有井、荣、输、原、经、合、络、鄯等。在头面,躯干部,
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对脏腑五官说来,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

第五节经络的历史发展和有关著述】 【17 J
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
重要意义。其具体内容当在配穴法中详述。本课程主要在于阐明经络腧穴在分经和分部中
的基本特点,以便深入掌握其主治要领。关于经络在针刺法中的运用则另详专篇。
(四)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a宋、金以来,如
医家张元素(浩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I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
能愈阳明治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
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本课程从略?
第五节 经络的历史发麂和有关著述
经络的记载详见于《内经》和《难经》,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此后则有厉代经络与
腧穴相结合的多种著述。现按朝代先后作一介绍,以便于了解经络发展的源流?
一、先秦及汉代
现存的经络文献原以《内经》为最早,近代发现汉基出土的古帛书和竹简中都记载有。十
一脉-,为Ⅸ脉书》的主要内容,这一名称与“史记?仓公列传》所说的仓公淳于意受其师阳庆
传授“黄帝、扁鹊之((脉书》”之说相符合。《脉书》有属于黄帝,有属于扁鹊,可知有不同的本
子。长沙马王堆汉基出土的帛书就有几种文本。一种内容较简,按先“足三阳三阴脉。后。臂
_=|阴三阻脉”排列,因称为“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内容较详,按先六阳脉后五
阴脉次序排列,因称为“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后者在帛书中有甲、乙两写本,又有
江陵张家山汉基出土的筒书本。可见其传抄较多,影响更广。帛书的记载见《马王堆汉墓帛
书》和《五十二病方》书中。本课程将有关内容分别列入十二经脉项下,以供与《内经》文字作
对比。
《内经》包括现存的(浸枢》和《素问》。其写作时间当是《灵枢》在先,《素问》在后?关于经
络的记载以《灵枢》为最详,如Ⅸ经脉》、《经别》、《经筋》,《脉度》,《根结》等篇,《索同》则是在此
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发和讨论,如《脉解篇》、《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诃经论》,Ⅸ太
阴阳明论》、《阳明脉解》等。但Ⅸ素同》所引古文献并不完全与现存的《灵柩》相同,如《脉解》
所l氍经脉文字不同于《灵枢?经脉》,却接近于帛书记载,这当是古《脉书》的另一传本。凡名
为。解”者自然是晚于原书的解释性著述。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咎。有关经络的问题
特注重寸日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i十二经脉原文于循行路线
之后分。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叙述,在《难经》中将此解释作。是动者,气也,所生病
者,血也。,又说。“气流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塞而不潘者,为血后病也。oⅨ难经》用气血、
先后解释经脉病候并不符合《内经》的原意,但对后来温病学派创用卫、气、营、血辨证却具有
启发意义。
东汉末,张仲景“撰用Ⅸ索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著成《伤寒卒病论》(Ⅸ伤寒论》),
[18 J : 第一章箍络学蠹论
所称《九卷》,即指后来所称的《昃枢轧说明《伤寒论》一书以六经辨证,是对《内经》、《难经》
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二、魏、晋及隋、唐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
甲乙经》,是汇集“索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兰部书分
类整理而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称《黄帝明堂》,原有书有图,自皇甫谧把它编入《甲乙
经》后,原书渐趋散侠。其书是《内经》之后的经穴专著,约成书于东汉时。

Prev | Next
Pg.: 1 2 3 4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