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能从《甲乙
经》间接了解其内容。经络所属穴和交会穴均详见于该书,所载各经穴名共349个,其中有交
会关系者84穴。穴之属于某经者称所属穴,为几条经所交会者称交会穴?从交会穴可以看
出各经之间的重合关系。经络循行和经络图的绘制自然离不开所属穴和交会穴。晋时葛洪
所著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到过《明堂流注偃侧图》,这是指关于经穴的前、侧、
后图形,简称“明堂图”。
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可
知当时有多种传本。隋唐时期的甄权、杨玄操、杨上善等医家先后修订过。明堂’,唐孙愚道
Ⅸ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甄权(65 2年),王焘《外台秘要》所载还参考杨玄操的
编著(752年)。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
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瑷仅存第一卷。《千
金》、Ⅸ外台》原附有-三人图”和“十二人图”(督脉合足太阳,任脉台足少阴),现仅存文字而无
图。原图虽已不存,据孙思道所述。。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
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I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说明原图是用五彩标
线的,大概是按脏腑所属而分五色描绘。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引用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
略有增加。原图经已不存,《索同》王冰注文也为后人所重视?
三、宋、元、明、清
宋朝对经络腧穴的整理研究甚为童视,早期组织编写的《太平圣高方》(992年),其第九
十九卷称《针经》,第一百卷称《明堂》(《明堂灸经》),后人又称之为。明堂上经’和。明堂下
经-,其中列有。十二人形一的经穴图。天圣四年(1026年)由壬惟一编成Ⅸ锕人腧穴针灸图
经》兰卷,共载354经穴。次年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并以圉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
响甚广。后期组织编写《圣济总录》(约1112年),其中按经排列腧穴,为元代各书所继承?
在宋、金时期,关于奇经八脉的穴位出现了新的内容,提出在四肢部有。八脉交会穴。,原
称a交经八穴一和“流注八穴,。初见于金、元时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据说出自。少室隐者”所
传。这实际是四肢部八个常用穴,可能因其能治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故称。八脉交会穴’?
这“交会一是指这些穴位的治疗作用遥向头面躯干的一定部位(奇经八脉所属),也可说是‘八
穴通八脉一。其实际意义与原有的交会穴不同,原来的交会穴表明经与经的置合,而这是指
八穴与八脉相通。 .
宋、金时期还将古代“侯气而刺”、。顺时而刺”的思想发展为具体的子午流注针法。金代
何若愚写成《流注指微赋》一篇,阗明广加以注解,并收集有关资料扩展成为《子午流注针经》

第五节经络的历史发展和有关著述 【19】
一书(1153年),这是子午流注法的初期著作。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又改编成《子午流注逐
日按时定穴歌》十首,各书加以转载,影响遂广,此法的特点就是按时选用十二经的井、荥、
输、原、经、合穴。其后,又有将八脉交会八穴也结合日时来选用,称为“飞腾八法”或“灵龟八
法”,初见于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宋、金以来,对经络还提出些新概念。何若愚写的Ⅸ流注指微论》有说t。诸阳之经,行于
脉外,诸阳之络,行予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他把经、络与脉作了
区分,而且认为经与络是有深有浅的。元窦默《针经指南>>(1295年)说t“络有一十五,有横
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明钱雷《人镜经附录))(1606年)说?“十二经
生十五络,十五经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这一说
法为以后医家喻嘉育等所引用。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1303年)的基础上编著成Ⅸ十四经发挥》
(1341年),以后谈论经络的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如明代夏英以滑氏注解配合经脉原文编
成《灵枢.经脉翼))(1497年),高武《针灸聚英))(1529年)也依照此书流注次序排列绘图。
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作《奇经八脉考)>(1578年)。这时沈于
禄编辑Ⅸ经络分野》,徐之曾为之删订,又补辑《经络枢要》,总成《经络金书))(1576年),后清
代尤乘又加以重辑(1688年)。马玄台《内经注证发微))(1586年)对《灵枢?经脉》的注释,以
《十四经发挥*为主要参考,其后又为张景岳Ⅸ类经>>(1624年)所依据?杨继洲《针灸大成》
(1601年)为《针灸聚英》之后的针灸专书,内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为丰富,共载经穴359。此
后,有张三锡《经络考))(1609年),翟良Ⅸ经络汇编))(1628年),韦勤甫《经络笺注))(1636年)
等。严振《循经考穴编》原系写本,可能也是明束的书。
清代,除了见于注释《内经》和针灸书中的经络内容外,经络专书较少。Ⅸ医宗金鉴’刺
灸心法要诀》中竣有经穴歌诀,分绘经脉图和经穴图(1744年)。李学川《针灸逢源》一书,共
载经穴361,这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陈惠畴所编《经脉图考》一书,在他去世后四十余年
(1878年)才刊行,图文并重,有利参考。清代在药物归经和运用方面有所发展,严西亭等人
的Ⅸ得配本草))(1761年),赵观澜的《医学指归))(1848年),姚澜的《本草分经》(1888年),都
将经络学说与药物结合起来,认为‘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是掌握药物性能的要领。温病
学派叶天士等人注重分经辨证用药,于十二经之外更重视奇经,为经络理论在方药方面的运
用作出贡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内经》创立经络理论是以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为基础,与疾病症候
相联系,针灸、按摩,都要通过一定的穴位,因而穴位与经络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穴位的选
用主要根据病症,到了宋、金时期出现根据时间来选穴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在分经辨证
的基础上,金、元时期甚家还结合到用药,发展成为药物归经的理论。在明代,关于针灸经络
的著述最多,请代医家对分经用药较为重视,温病学派在临床辨证和用药上都有重要的发
挥。


Prev |
Pg.: 1 2 3 4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